早期的黑體輻射源,結構簡單,腔體材料多應用碳硅化物、陶瓷或石墨,采用恒溫油槽或非均勻布置的加熱絲來取得均勻溫場,為取得較好的黑體輻射特性,開口孔徑都比較小。比較典型的有1960年由Bed-ford設計的工作于200℃的黑體爐,恒溫油均溫,光闌朝下,探測器可見內表面溫差小于0.01℃,εn=0.998±0.001;1966年,由Clark和Moore設計的工作于1100~1325℃的黑體爐,加熱絲非均勻布置,空腔內表面覆蓋鎳氧化層(Ni2O3)。
黑體輻射定律:
黑體是一種理想化的輻射體,它吸收所有波長的輻射能量,沒有能量的反射和透過,其表面的發(fā)射率為1。應該指出,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黑體,但是為了弄清和獲得紅外輻射分布規(guī)律,在理論研究中必須選擇合適的模型,這就是普朗克提出的體腔輻射的量子化振子模型,從而導出了普朗克黑體輻射的定律,即以波長表示的黑體光譜輻射度,這是一切紅外輻射理論的出發(fā)點,故稱黑體輻射定律。
物體發(fā)射率即黑體輻射對輻射測溫的影響:
自然界中存在的實際物體,幾乎都不是黑體。所有實際物體的輻射量除依賴于輻射波長及物體的溫度之外,還與構成物體的材料種類、制備方法、熱過程以及表面狀態(tài)和環(huán)境條件等因素有關。因此,為使黑體輻射定律適用于所有實際物體,必須引入一個與材料性質及表面狀態(tài)有關的比例系數(shù),即發(fā)射率。該系數(shù)表示實際物體的熱輻射與黑體輻射的接近程度,其值在零和小于1的數(shù)值之間。根據(jù)輻射定律,只要知道了材料的發(fā)射率,就知道了任何物體的紅外輻射特性。
影響發(fā)射率的主要因素在:
材料種類、表面粗糙度、理化結構和材料厚度等。